|
|
所羅門大頭細身赤 |
|
|
|
|
|
|
2015年3月31日Cyclommatus speciosus anepsius產地:所羅門群島。本種目前分為兩個亞種。ssp.speciosus : (原名亞種)分布於巴布亞新幾內亞。ssp.anepsius : (此亞種個體較具光澤)分布於所羅門群島。由於細身赤成蟲壽命通常不長,且本種棲地處於25~30°c的高溫潮濕環境,累代飼養上要考慮個人溫控條件及公母個體羽化與熟成時間,保險起見還是多養一些。照片個體53mm。 |
數量:15 |
點閱:325 |
|
|
|
|
美他力佛細身赤鍬形蟲 |
|
|
|
|
|
|
2014年10月14日 Cyclommatus metalifer finae產地:印尼。本種擁有比身體還長的大顎,雖然有六個亞種,但市場上幾乎只流通ssp.finae,或許是母蟲太像了,容易混到。當成對的個體放置在一起一陣子後,公蟲通常會以身體覆蓋母蟲,這種保護母蟲的舉動稱作「護偶」,通常這種情況下公母已完成交配,公蟲只是在保護孕育自己後代的母蟲,避免其他公蟲靠近自己的母蟲,才能確保自己基因的延續。照片個體83mm。 |
數量:3 |
點閱:174 |
|
|
|
|
台灣雞冠細身赤鍬形蟲 |
|
|
|
|
|
|
2015年7月11日Cyclommatus mniszechi產地:新北市。本種分布於中國及台灣。每年5至8月出現在北台灣海拔50~750m山區,白天喜歡棲息在柑橘樹上,夜晚具有趨光性。Cyclommatus mniszechi與台灣另外兩種細身赤(Cyclommatus scutellaris細身赤鍬形蟲、Cyclommatus asahinai艷細身赤鍬形蟲)相較 : 雞冠細身赤鍬形蟲棲息於較低海拔,因此野外很少發現牠的蹤跡,不過體型是三者之中最大,不但容易飼養繁殖,且不難養大,是相當值得嘗試的入門種。照片個體54mm。 |
數量:10 |
點閱:108 |
|
|
|
|
巨大鍬形蟲D.g.m(守谷氏亞種) |
|
|
|
|
|
|
2015年3月31日Dorcus grandis moriyai 產地:緬甸。Dorcus grandis 目前分為三個亞種。ssp.grandis :(原名亞種)分布於寮國、泰國、越南,就是俗稱的"寮國大鍬"。ssp. moriyai :(守谷氏亞種)分布於印度與緬甸,是最晚區分出的的亞種,也是最大型的亞種。ssp. formosanus:分布於台灣本島,就是所謂的"台灣大鍬",在台灣是保育類,禁止採集飼育。照片中的Dgm的在人工飼育雖已超過9cm,但實屬相當挑戰性的蟲種,尤其在繁殖與養大上,還需多費心思。照片個體66mm。 |
數量:14 |
點閱:185 |
|
|
|
|
北印安達祐實 |
|
|
|
|
|
|
2014年10月23日Dorcus antaeus的分布範圍很廣,東起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海南島,西至巴基斯坦喀什米爾地區;南自馬來半島南端,北至喜馬拉雅山脈。照片個體78mm。產地:北印度-大吉嶺。 |
數量:7 |
點閱:115 |
|
|
|
|
泰國彎角大鍬 |
|
|
|
|
|
|
2015年8月7日Dorcus curvidens curvidens產地:泰國。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東北、尼泊爾、錫金、不丹、緬甸、泰國、寮國、越南北部、中國 (廣西省-大瑤山)。彎角大鍬(Dcc)過 去曾與大鍬(Dhh)視為同種,直到在 (廣西省-大瑤山)發現兩物種重疊混棲,彎角大鍬才被歸為獨立種,而區分兩種間最明顯的差異,應是Dcc種較具光澤。Dorcus curvidens 分為兩個亞種,ssp.curvidens :(彎角大鍬原名亞種),ssp. babai :(彎角大鍬馬場亞種)即先前介紹的越南彎角大鍬。照片個體72mm。 |
數量:10 |
點閱:123 |
|
|
|
|
越南彎角大鍬D.c.ssp |
|
|
|
|
|
|
2014年10月23日Dorcus curvidens ssp產地:越南南部。現在已經定名為Dorcus curvidens babai (彎角大鍬馬場亞種)。此蟲最大的特徵自然是他那彎曲到酷似括號的大顎,以及位於大顎下部又尖又長的巨大齒凸,這些特徵明顯異於彎角大鍬(Dcc),照片個體70mm。 |
數量:11 |
點閱:147 |
|
|
|
|
中國大鍬 |
|
|
|
|
|
|
2014年11月2日產地:福建-北峰。Dorcus hopei hopei 分為兩個亞種,ssp.hopei :(中國大鍬),ssp. binodulosus:(日本大鍬)。本種成蟲壽命極長,加上有明顯的生理時鐘,新羽化的成蟲最好等到來年春天再繁殖,產房須置入產木,幼蟲建議以菌瓶飼養。照片個體67mm。 |
數量:6 |
點閱:504 |
|
|
|
|
菲律賓大鍬 |
|
|
|
|
|
|
2015年3月30日Dorcus ritsemae setsuroi產地:民答那峨島。Dorcus ritsemae,音譯名"萊斯恩大鍬"。牠曾經稱為"派瑞大鍬",因舊學名Dorcus parryi與同屬"尼泊爾小鍬"學名重疊,所以才改Dorcus ritsemae。不過還是有人習慣以產地稱牠為"印尼大鍬"。Dorcus ritsemae分布在東南亞,目前分為七個亞種。ssp.ritsemae:東爪哇。ssp.kazuhisai:西爪哇。ssp.volscens:泰國.馬來西亞.蘇門答臘及婆羅洲。ssp.toraja:蘇拉維西。ssp.ungaiae:蘇拉維西西南部的Lompo Batang山。ssp.curvus:巴拉望島。ssp.setsuroi :民答那峨島,是本種最大型亞種。照片個體65mm。 |
數量:11 |
點閱:133 |
|
|
|
|
巴拉望扁鍬 |
|
|
|
|
|
|
2014年11月2日Dorcus titanus palawanicus產地:菲律賓-巴拉望島。巴拉望扁鍬是所有扁鍬中大顎最長、齒型特徵相當穩定的一種,最大個體的體長可超過11cm,是世界最大的扁鍬。照片個體98mm。 |
數量:5 |
點閱:161 |
|
|
|
|
印尼蘇門答臘扁鍬 |
|
|
|
|
|
|
2014年11月2日Dorcus titanus titanus產地:印尼-蘇門答臘島。蘇門答臘扁鍬是所有扁鍬中大顎最寬、身體表面最具光澤的一種,齒型變異大,分為基齒型、中齒型或前齒型。分布在南洋群島上的巨大扁鍬Dtt,動輒90mm甚至100mm以上的體長,因此有"巨扁"之稱。照片個體88mm。 |
數量:6 |
點閱:118 |
|
|
|
|
黃金鹿角 |
|
|
|
|
|
|
2014年11月2日Rhaetulus crenatus speciosus 產地:泰國。黃金鹿角泛指鞘翅帶有黃色斑紋的種類,這一類分布於中南半島一帶。ssp.speciosus :泰國北部。ssp.boileaui:寮國北部。ssp.gardneri:緬甸東部。ssp.lehmanni:緬甸南部。ssp. kawanoi:廣西~越南北部。ssp. tsutsuii:越南南部。照片個體55mm。 |
數量:15 |
點閱:180 |
|
|
|
|
台灣鹿角鍬形蟲 |
|
|
|
|
|
|
2014年11月2日Rhaetulus crenatus crenatus產地:台灣。此雄蟲大顎近似公鹿頭上的角,故名鹿角鍬形蟲。本種(黑色型)分布於印度、中國、台灣,台灣產者為台灣特有亞種。族群分布在全島海拔200~1700m山區。本種白天喜歡在青剛櫟吸食樹液,夜晚具有趨光性。照片個體54mm。 |
數量:15 |
點閱:118 |
|
|
|
|
馬場黃金鬼 |
|
|
|
|
|
|
2014年10月22日Allotopus moellenkampi babai產地:緬甸。黃金鬼有2種:Allotopus rosenbergi(羅森伯格黃金鬼),Allotopus moellenkampi(莫連坎普黃金鬼)。而Allotopus moellenkampi又被區分為四個亞種,ssp. moellenkampi : 原名亞種,產於蘇門答臘島,俗稱莫連坎普黃金鬼。ssp. moseri : 產於馬來半島以及泰緬交接地區,俗稱莫瑟里黃金鬼。ssp.fruhstorferi : 產於婆羅洲,俗稱婆羅洲黃金鬼。ssp.babai : 俗稱馬場黃金鬼,產於緬甸境內接近與泰國接壤國界之獨立峰,是最晚被區分出來的亞種,數量少價格高,外觀和莫瑟里黃金鬼極為相似,但是光澤較亮且細膩。照片個體64mm。 |
數量:15 |
點閱:959 |
|
|
|
|
非洲大黑艷 |
|
|
|
|
|
|
2015年3月31日Mesopotus tarandus產地:剛果。大黑艷是非洲大陸最大型的鍬形蟲。誇張的頭楯與三叉狀的大顎相當具特色,表面烤漆般的金屬鏡面光澤,黑亮到極度科技現代感,更特別的是本種會藉由頭與胸產生震動,發出低沉的威嚇聲來驅敵。你是否也覺得牠像是一隻手機?照片個體70mm。 |
數量:18 |
點閱:118 |
|
|
|
|
螃蟹鍬形蟲 |
|
|
|
|
|
|
2014年11月2日Homoderus mellyi產地:喀麥隆。來自非洲的螃蟹鍬,擁有非常獨特的外型,在市場上一直相當受到歡迎。照片中隆起的頭部前緣接著下方頭楯,便是此鍬形蟲最大特徵之一。另外,前胸背板上的兩個黑點與背板側緣的一對棘刺,乍看下,是不是很像螃蟹殼呢?還有黃褐色的身軀滾著黑線邊,這畫出來的力度,是否增強鐵甲造型的硬度?最後,我發現螃蟹鍬與羅馬戰士鍬,是極少數擁有與細身屬一樣的細長觸角。或許,極具特色才是螃蟹鍬形蟲迷人與魅力之所在。照片個體52mm。 |
數量:11 |
點閱:158 |
|
|
|
|
戰士鍬形蟲 |
|
|
|
|
|
|
2015年12月15日Homoderus gladiator產地:喀麥隆。戰士鍬(H.g)與螃蟹鍬(H.m)同為Homoderus屬,但在外觀上有些許差異。(H.g)在色澤上呈現較深的茶色,頭楯較為細長,連接頭楯的頭部突出物朝上而非朝前,大顎較為細且內齒較少,最明顯的是前胸背板上的兩黑點較大。照片個體50mm。 |
數量:9 |
點閱:56 |
|
|
|
|
非洲薩維吉鋸 |
|
|
|
|
|
|
2014年10月23日Prosopocoilus savagei產地: 喀麥隆。 薩維吉鋸色彩鮮豔,內齒長短交雜,潛藏著野性美,卻也表現在公蟲粗暴的特質上,交配時建議先將公蟲大顎綁緊,才能避免遺憾發生,幼蟲以雲芝菌飼養。照片個體61mm。 |
數量:2 |
點閱:117 |
|
|
|
|
馬來螃蟹鋸鍬形蟲 |
|
|
|
|
|
|
2015年7月11日Prosopocoilus kannegieteri產地:馬來西亞。本種是「Y字鋸」Prosopocoilus suturalis的近緣種,公蟲頭頂有兩個似角的突起物,因此有了「雙Y字鋸」的別稱;另外牠與非洲螃蟹鍬Homoderus mellyi也有相似的習性,兩者皆為幼蟲期短,且羽化後都需經過較長的蟄伏期,才能活動、進食與繁衍。照片個體38mm。 |
數量:8 |
點閱:72 |
|
|
|
|
野牛鋸 |
|
|
|
|
|
|
2014年11月2日Prosopocoilus bison cinctus產地:印尼.西伊利安。本種共分為5個亞種。照片中是ssp.cinctus。野牛鋸最大特徵是大型公蟲的大顎;筆直的大顎連接著類似鉗子般的巨型內齒,一體成型的特殊大顎,似乎具備長短攻擊力,或許,巨型內齒只是用來咬開植物纖維,方便牠進一步覓食。照片個體65mm。 |
數量:1 |
點閱:96 |
|
|
|
|
所羅門鋸鍬形蟲 |
|
|
|
|
|
|
2015年7月11日Prosopocoilus hasterti moinieri產地:所羅門群島。本種目前分為兩個亞種。ssp.hasterti : (原名亞種)分布於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布干維爾島、所羅門群島的新喬治亞島、拉諾加島以及科倫班加拉島,體色為全黑色;ssp.moinieri:分布於所羅門群島的馬萊塔島,鞘翅外緣如照片呈亮褐色。照片個體62mm。 |
數量:16 |
點閱:79 |
|
|
|
|
T島-法布利斯鋸 |
|
|
|
|
|
|
2014年11月2日Prosopocoilus fabricei takakuwai產地:印尼-Taliabu島。法布利斯鋸是有色鋸鍬中的大型種,其最大的特徵是黃褐色鞘翅上,有著漸層般的黑色筆觸,本種現分為兩個亞種,照片中下肢與腿節呈紅色為ssp.takakuwai,體型可超過8cm。照片個體69mm。 |
數量:10 |
點閱:131 |
|
|
|
|
直顎側紋鋸鍬形蟲 |
|
|
|
|
|
|
2015年7月12日Prosopocoilus fruhstorferi fruhstoferi 產地:龍目島、松巴哇島。ssp.fruhstoferi:即照片中原名亞種,牠是四亞種中體型最大,紀錄可達7cm以上,本種雖容易飼育繁殖,不過養大還需要下點功夫。另外還有ssp.neervoorti、ssp.sumbaensis以及ssp.colfsi分布在其他小巽他群島,照片個體62mm。 |
數量:7 |
點閱:60 |
|
|
|
|
金毛鋸 |
|
|
|
|
|
|
2014年10月23日Prosopocoilus doesburgia產地:印尼-蘇拉維西。金毛鋸最具特色的地方是頭部、胸部、鞘翅上長有細毛,這的確是鍬形蟲中較少見的。本種生長在1000m以上山區,環境比平地涼爽、潮濕。幼蟲以偏濕發酵木屑飼養即可。照片個體60mm。 |
數量:4 |
點閱:89 |
|
|
|
|
奄美鋸 |
|
|
|
|
|
|
2014年11月2日Prosopocoilus dissimilis dissimilis產地:日本-奄美島 。奄美鋸是日本鋸鍬中,體型最大的一種,體長可達80mm,體色為黑色,大顎發達,母蟲鞘翅有縱向的條紋。照片個體65mm。 |
數量:13 |
點閱:160 |
|
|
|
|
惡石島鋸 |
|
|
|
|
|
|
2014年10月23日Prosopocoilus dissimilis elegans產地:日本-吐噶喇群島-惡石島。Prosopocoilus dissimilis 有七個亞種:ssp.dissimilis 原名亞種,即奄美鋸。ssp.elegans分布於九州南方吐噶喇群島,即惡石島鋸或稱吐噶喇鋸,本種上翅多呈黃褐色,公認是日本最美的鋸鍬形蟲。照片個67mm。 |
數量:10 |
點閱:125 |
|
|
|
|
日本德之島鋸 |
|
|
|
|
|
|
2015年8月7日Prosopocoilus dissimilis makinoi產地:日本-德之島-天城町。日本鋸可分成四種:廣泛的棲息於北海道至九州地區及對馬的Prosopocoilus inclinathus (本島鋸 ) ;獨立棲息於八丈島的Prosopocoilus hachijoensis (八丈鋸 );棲息在日本最南方的石垣島與西表島的Prosopocoilus pseudodissimilis(八重山鋸 ) ;分佈在吐噶喇群島到沖繩等島嶼的Prosopocoilus dissimilis ,而P. d 又分7個亞種,先前介紹過ssp.dissimilis (奄美鋸 )及ssp. elegans(惡石島鋸 ),這次的主角是ssp.makinoi(德之島鋸 ),牠與奄美鋸很像,除了大顎內齒間距差異外,德之島鋸帶紅褐色的底色,也有較多機會出現紅褐色個體。照片個體68mm。 |
數量:10 |
點閱:98 |
|
|
|
|
日本本島鋸 |
|
|
|
|
|
|
2014年11月2日Prosopocoilus inclinathus inclinathus產地:日本-長崎縣-壹岐島。本種分布於日本本島和韓國地區。鋸鍬形蟲以鋸齒狀、像牛角般彎曲的鉗顎而得名,這很可能是為了和獨角仙爭奪樹脂而演化出來的。照片個體54mm。 |
數量:1 |
點閱:99 |
|
|
|
|
高砂鋸 |
|
|
|
|
|
|
2014年11月2日Prosopocoilus motschulskyii產地:台灣-新北市。高砂鋸僅分布於台灣,為台灣特有種,與日本多數鋸鍬形蟲屬於近緣種。族群多分布在台灣西部低海拔山區或沿海林地,本種白天喜歡躲藏於烏臼、白雞油和相思樹的樹根附近土壤或縫隙中,傍晚會爬上樹幹活動,稍有風吹草動,牠們就會快速蜷縮手腳,讓自己掉落地面,再趕緊躲藏到樹根縫隙中。照片個體55mm。 |
數量:11 |
點閱:117 |
|
|
|
|
長頸鹿鋸鍬形蟲 |
|
|
|
|
|
|
2015年7月12日Prosopocoilus giraffa keisukei產地:印尼-佛羅倫斯島。本種是目前鍬形蟲中體型最大者,紀錄保持者為ssp.keisukei,體長可以超過120mm,牠在孩子眼中受歡迎的程度可想而知。本種的分布區域相當廣泛,更多達9個亞種,大部分的亞種都棲息在東南亞500~1000m的熱帶雨林中。照片個體104mm。 |
數量:8 |
點閱:104 |
|
|
|
|
兩點赤鍬形蟲 |
|
|
|
|
|
|
2015年7月11日Prosopocoilus astacoides blanchardi產地:新北市。ssp.blanchardi分布於台灣、中國、蒙古、濟州島。台灣者出現於4-9月之全島100-2100m山區,因前胸背背板兩側各有一黑點,故名"兩點"赤鍬形蟲。兩點赤鍬形蟲Prosopocoilus astacoides目前分為8個亞種,分布地區涵蓋印度東北到中南半島、中國、濟州島、台灣、馬來半島、蘇門答臘、尼亞斯島、爪哇。照片個體66mm。 |
數量:11 |
點閱:61 |
|
|
|
|
黑頸紋鋸 |
|
|
|
|
|
|
2015年3月31日Prosopocoilus occipitalis產地:爪哇。本種廣泛分布於馬來半島、印尼群島、菲律賓一帶。公蟲的頭頂與胸部有三點黑色斑紋,因此有「三星鋸」、「三點赤鋸」的別稱。照片個體35mm。 |
數量:10 |
點閱:51 |
|
|
|
|
高砂深山鍬形蟲 |
|
|
|
|
|
|
2014年10月22日Lucanus maculifemoratus taiwanus產地:台灣。本種分布於中國、韓國、日本、台灣,台灣者為台灣特有亞種。高砂深山是台灣深山屬中體型最大的種類,廣泛分布於全島1000-2800mm山區,尤以中部族群量最穩定,成蟲主要活動季節為5-9月,夜間具趨光性,可於路燈底下發現趨光個體。雄蟲體色通常為棕褐至黑褐色,體背布滿黃褐色短毛,大顎端部上下分叉,內側具數目不一左右不對稱的數個小齒突,頭部後方有對圓弧形耳突。照片個體75mm。 |
數量:3 |
點閱:93 |
|
|
|
|
彩虹鍬 |
|
|
|
|
|
|
2014年10月22日Phalacrognathus muelleri產地:澳大利亞北方東部,新幾內亞島嶼。彩虹鍬身上有著寶石般七彩的金屬光澤,曾經身價不斐. 在人工飼養繁殖下,在市場已經相當普及,但牠美麗的外表,依舊擄獲各式玩家,始終是熱門的飼養蟲種。照片個體59mm。 |
數量:8 |
點閱:105 |
|
|
|
|
印尼金鍬 |
|
|
|
|
|
|
2014年10月14日Lamprima adolphinae產地:新幾內亞。印尼金鍬也稱巴布亞金鍬,不過人類的疆界,對於飛蟲來說似乎毫無意義。印金的顏色非常豐富,令人著迷的色彩遠勝過體型。母蟲較具光澤,繽紛耀眼的色彩總讓人眼花撩亂;公蟲早期以藍色為夢幻,現在市場也出現紅色與紫色等特殊色。顏色在金鍬的累代飼養上,總是令人充滿無限的想像,或許這正是牠常保魅力之關鍵。本種棲息在海拔900~1700m山區,建議控溫減少羽化失敗,用發酵木屑繁殖及飼養即可,幼蟲期約六個月。照片個體41mm。 |
數量:13 |
點閱:213 |
|
|
 |